关于3D打印领域的理智思考
国内3D打印的商业化仍在起步阶段,材料和市场也不成熟,行业标准亟待完善。
3D打印的应用特征是小批量、多品种和个性化,这几乎决定了行业共性标准的建立是个极大的挑战。一位专家称,国内尚无一个针对3D打印材料或打印机本身的标准,同一个3D模型用不同的打印机生产出来的结果大不相同。打印机的形状各异,备件和配件兼容性差,极大地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该专家还认为,标准一日不建立,3D打印就一日不能大规模商业化。
打印原材料也缺乏标准。目前,3D打印机制造商都愿意让消费者购买原厂提供的打印原料,以确保公司获得稳定收入。这种做法虽无可厚非,但3D打印机生产商所用的原料一致性太差,从形式到内容各不相同,这让材料生产商很难相互进入,研发成本和供货风险加大,难以形成产业链。
“表面上看是3D打印机捆绑着3D打印材料,实质上却是材料绑架了打印机。”该专家称。
3D打印材料的供给形势亦不容乐观,成为产业发展的一个巨大瓶颈。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目前3D打印的耗材非常有限,现有市场上的耗材多为石膏、塑料、可粘结的粉末颗粒、光敏树脂、沙土等,制造精度、复杂性、强度和质感都达不到高要求,在某些轻工业民用产品领域小范围应用,但是离“打印”汽车、肾脏还差得很远。而且即便耗材研发成功,也存在规模化生产、材料配比等问题。可以说,耗材对3D打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
事实上,国内有能力生产3D打印材料的企业并不多,主要依赖进口,特别是金属材料。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并不难理解:国内企业本身技术水平有限,而3D打印行业规模也不过2亿~3亿元,过小的市场导致企业缺少加大研发投入的能力与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