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改变设计五
在开发阶段,3D打印机最为活跃的时候,是确定框架基本骨架之后。为了创造出与前臂贴合的框架,3D打印机成为了反复进行实验、验证必不可少的工具。
山中客座教授说:“要想让手与框架固定地舒适,弹性应该多大才好?对于这样感性的指标,在事前无法进行模拟。必须试制进行实验。”在这种“边做边想”的开发流程中,“只要想到,马上就能输出试制品”的3D打印机发挥出了本领。
除此之外,使用3D打印机进行制作的,还包括3D扫描实验对象的前臂并输出的模具,以及制作测量前臂扭曲的工具等。协助开发顺利开展的夹具也实现了即需即做。
替代定制的流通形态
通过反复实验设计而成的义手与手部单元相加,重量仅为300克。与过去的义手相比,实现了大幅的轻量化。义手可以灵活地完成自然的动作,制造成本也仅为几万日元左右。其价格有望让众多生活不便的人士都可以负担得起。
而最值得一提的是义手的通用性。过去的义手全部为定制。需要为使用者取模,按照模具一一制作。由于这一过程属于医疗行为,因此义手并不是谁都可以销售,在需要时无法立即买到。
而利用3D打印机的尼龙材料具备的弹性,这种义手适合多数人的手臂。山中客座教授称:“只要库存预备一定数量,在需要时即可立即买到,轻松投入使用。”在未来,这有可能会颠覆义手和义足的流通形态。
提到3D打印机,人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定制产品的印象,但是,只要数量在一定限度,3D打印机也能够在现成产品的开发中大显身手。以需要的程度,为需要的人,提供需要的技术。这恐怕将是3D打印机为社会带来的一大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