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扫描给轨道交通体检 能快速判断轨交沉降、渗漏

    渗漏、沉降……这些涉及轨道交通安全运行的问题一旦发生,都需要立即确定区域并指明在这个区域的三维空间部位。记者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日前举行的科研成果发布会上获悉,一款名叫“轨道交通沿线环境移动扫描3D数据与图像采集系统”的新发明,能准确、快速采集隧道截面、湿渍等数据以判断沉降、渗漏等问题,有效保障轨交运营安全。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的周民立教授表示,城市轨道交通从规模建设发展到精细化运营是一个必然趋势,维护保障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对事故灾害及其隐患的防范备案,并对各类设施、设备和运行环境进行科学化管理。事故一旦发生、设备一旦有故障,都需要立即确定区域、并指明在这个区域的三维空间部位。因此,在城轨维保体系的“数字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可覆盖全部目标客体所在数字空间数据库。

   应用3D激光扫描技术并结合全站仪、全景摄像和软件建模等其它多种技术手段,可以对轨道交通环境中复杂的地下区域(如隧道)建筑空间进行测形、测量。然而,现有激光扫描仪都是独立的机电系统,在应用时需要将扫描设备搁置在三脚架上、放在特定位置上对周围环境进行3D扫描,如需扫描长距离或大范围的环境,则要设计布置不同扫描点、建立相邻扫描区域的参考标靶,然后对扫描后数据再进行拼接处理。

   周民立教授开发的适于轨道交通的移动式3D激光扫描系统结构和数据处理方法,将扫描仪设备设置成仅在与行进方向相垂直的二维截面上扫描的工作模式,并将设备安装在可在铁路轨道上移动的轻便车体上,同样可以获得完整的3D空间数据。这种移动式扫描方式大大提高了对长距离道路空间进行数据采集的效率,适合于对城轨隧道线路等地下建筑结构的空间数据采集。例如,通过扫描隧道截面轮廓、对隧道截面形状的分析,检测到的截面形状可与原始设计形状比较,与其它技术相结合还可以测取隧道沉降状况;通过隧道墙面湿渍分析,可检测墙面潮湿水迹的分布,从而确定湿渍病害的程度和分布地点与面积。

    目前该项目已经申请“一种轨道建筑空间信息检测系统及方法”等发明专利6项,还将亮相即将开幕的第1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

    本文地址:http://www.3dmold.com.cn/newshow.asp?n_id=850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