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热背后的预警,需注意
几乎是一夜之间,“3D打印”突然成为了今年春、夏全球最热的流行话题,不管是电视、报纸还是网络媒体,到处都充斥了各类3D打印“狂想曲”——手枪、飞机零件、别墅乃至人体器官……“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人们对这门技术除了好奇,就是疑问。
在媒体之外,裹挟着“3D打印”这个令人似懂非懂的概念,资本市场早已开始了一轮又一轮肆无忌惮的爆炒,资本助推之下,企业更是按捺不住,不惜砸下重金杀进这片“蓝海”,一个潜伏了近30年的“增量生产”技术就这样突然爆发了第二春。
现在还是3D打印技术的起步阶段,产业化的初级阶段,未来3至5年将是3D打印技术最为关键的发展机遇期。
国内目前从事3D打印技术的科研单位和企业总数不过二三十家,全球范围内也只有不到100家,当前世界最大的3D打印企业年产值尚不足5亿美元。尽管这个行业已经出现了近30年,但从当前这种行业现状看,称其为新兴产业可谓名副其实。
这种“小而散”的格局,往往就是新兴产业在一开始便进入低技术含量恶性竞争的温床,尤其是在市场尚未明确、前景不明的情况下。“我们一些地方政府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纷纷提出对发展3D打印技术的产业规划,仿佛一夜间,3D打印技术就要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但是,市场在哪里?用户在哪里?我们尚不清楚。”张梅颖说。
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秘书长罗军表示,当前媒体广为传播的“3D打印机进入家庭”实质上是桌面级的3D打印机,而桌面级的3D打印机仅仅只是3D打印领域最直接最简单的一种,往往容易混淆和误导用户企业。事实上,3D打印产业最大的市场在于企业,而这部分用户当今依然保持沉默。
对于3D打印的未来,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同样在乐观中持有谨慎。他认为,3D打印还处于成长期,希望政府部门能将其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相关专项规划和扶植政策,积极推动3D打印技术的发展,但同时要积极突破和掌握核心技术,防止过早产能扩张,否则可能潜伏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