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3D打印的未来让人忧心忡忡
几乎是一夜之间,“3D打印”突然成为了今年春、夏全球最热的流行话题。
在媒体之外,裹挟着“3D打印”这个令人似懂非懂的概念,一个潜伏了近30年的“增量生产”技术就这样突然爆发了第二春。面对资本对3D打印概念的追逐,一些人开始担忧,毫无理性的资本过于疯狂的介入,会不会造成这个行业提前进入恶性竞争,成为光伏产业式悲歌的又一个前奏?
从上个世纪1980年代,“3D打印机在美国就已经走出了奇幻之旅第一步”,30年过去了,中国人却在为资本介入之后的“3D打印产业”可能预见的命运而忧心忡忡。
令人遗憾的差距显然不止是体现在“3D打印”的产业相关方面。即便是在当初的互联网产业方面,大家都相信了历史赋予了中国和美国一样的机会——一同在起跑线上参与世界互联网行业的竞争。当国内外各种资本“烧钱”到中国互联网企业时才发现,真相太过残酷了。
“与美国互联网企业一起竞争”是个天方夜谭式的神话,当年参与“烧钱”的企业早已经折戟沉沙,不知所踪。
资本的疯狂是一种天性,逐利并不可耻。可悲的是行业的竞争是否在一种公平的环境中进行,与此同时,对某种产业方向的正确认知是否有足够清醒地判断都为未来的故事结局埋下了伏笔。
从当年中国第一次互联网创业的失败经历看,对中国国情的把握能力远比企业家和资本家的投资能力更有意义。
可以肯定地说,“3D打印”不会成为下一个光伏。现在的光伏沦落为“夕阳产业”是因为中国光伏企业大都没有掌握任何有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但因其有长期的加工技术经验,还有能力参与市场份额的竞争,同时,有较低的人工成本作为竞争资本。
从市场角度看,至少欧盟还比较看重中国的加工能力,还能够以“双反”作为要挟的理由。
反观“3D打印”产业在中国,谈技术已经落后了不止30年的时间;谈产品还停留在打印“人偶”等最初级的部分,而欧美的现状是“有消息说荷兰建筑师打算用3D打印机打造个别墅,明年完工;美国一个公司,计划明年为国际空间站提供一台3D打印机,给宇航员们‘打印’食物。”;
谈产业布局和市场消化,美国“在每个超市和社区普及”,中国有相当数量的国民还没听说过“3D打印”的概念——现在讨论中国“3D打印产业”的未来,如果只停留在资本市场上的风生水起,而实体产业与国外相比却是云泥之别时,怎能不让人忧心忡忡。